微信掃一掃
黑白電視機等500余件
跨越明清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的農耕老物件整齊陳列在
三界鎮(zhèn)杜惠民自建的
“農耕博物館”里……
在三界鎮(zhèn)嶀浦村沈家灣自然村,86歲老人杜惠民的家悄然完成了一場“身份轉變”——從曾經的生產標牌廠房,變成了一座裝滿鄉(xiāng)愁的“農耕博物館”,這些老物件默默講述著江南農村生活的變遷。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早年還當過打鐵匠,農民的鋤頭、鐵耙這些‘吃飯家伙’,不少是我一錘一錘鍛打的,對它們早就有了感情?!?談及收藏老物件的初心,杜惠民的話語里滿是對農耕生活的眷戀。
他的收藏之路,始于十年前一次偶然的觸動:當時在村頭發(fā)現一架被遺棄的木犁,歷經日曬雨淋已銹跡斑斑,“看著心疼,想著搬回家修一修、好好存著”。這一搬,讓他從此便踏上了 “搶救” 農耕老物件的征程。
此后十多年間,杜惠民的足跡遍布周邊村鎮(zhèn),為了尋找老物件,他常常不辭辛勞奔波往返。小到一盞布滿銹跡的煤油燈、一個開裂的陶罐,大到需多人合力搬運的水車、石磨、紡車、踏碓,只要聽聞有老物件的消息,他總會第一時間趕去。收藏路上,既有親友知情后主動相贈的溫暖,更多的是他軟磨硬泡、用省吃儉用的錢換來的堅持。
說起印象最深的收藏經歷,杜惠民至今記憶猶新:曾聽說十五里外的長橋村有一輛三人水車的鐓頭,他先后騎電瓶車跑了三四趟,還托了三家親戚幫忙說情,起初對方始終不肯割愛;直到對方得知他收藏并非為了盈利,而是為了保留農村文化的根,才終于松口。
還有一口有著 800 多年歷史的石臼,他和兒子在老家外崗山的山里足足轉悠了四五天,最后用農用拖拉機才將這個 “大家伙” 運回了家?!斑@些東西在農戶家里或許用不上了,但壞一件就少一件,它們是咱農村文化的根啊?!?杜惠民感慨道。
如今走進杜惠民的 “農耕博物館”,仿佛穿梭于江南農耕生活的時光長廊:宣統(tǒng)辛亥造的木質水車靜靜佇立,木紋里還留存著當年浸泡水中的痕跡;舊時的木箱、蒸桶、梳妝盒按類擺放,連早年農村常見的馬桶箱都被細心擦拭干凈;墻角處,鋤頭、鐵耙、犁、耖等農具依次排開,手柄上的包漿見證著一代代農民的勞作歲月。
為守護這些 “寶貝”,杜惠民每天都需花費一定的精力:清晨開窗通風,保持室內干燥;定期給鐵器、銅器擦洗上油,防止銹蝕;給竹器、木器噴灑防蛀藥粉,延長保存時間??吹揭患皇H种?“合池”(較大的涼帽),他還特意去請篾匠師傅來修補,“能修一點是一點,盡量讓這些老物件能多留些日子”。
盡管受年齡和文化水平限制,這座 “農耕博物館” 仍處于初級階段,藏品尚未實現科學分類與專業(yè)保護,但杜惠民從未動搖過堅持的決心。“這些老物件不是一堆‘破銅爛鐵’,是祖輩們過日子的智慧結晶,是咱農村人的根?!?他收藏的初衷,就是希望年輕人能通過這些物件了解過去,“知道祖輩是怎么種地、怎么生活的,才能更珍惜現在的日子,別斷了那份鄉(xiāng)愁”。
杜惠民仍在繼續(xù)著他的收藏之路,只要聽說哪里有老物件,他依舊會想方設法去尋訪。同時,他也盼著能有更多人參與進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希望大家都能重視這些老物件,一起留住農耕記憶,為鄉(xiāng)村振興盡一份自己的力。”
來源:嵊州新聞
嵊州生活網友情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標注作者及出處有誤、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
2019-2020 shengzhouw.com All Right Reserved 《嵊州生活網》版權所有
電子郵件:349829937@qq.com 法律顧問:浙江計然律師事務所 趙士建(律師)浙公網安備 33068302000729號 信息產業(yè)部備案/許可證編號:浙ICP備19052336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