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剡溪江畔,古城墻邊的東前街三進臺門里,100多年前曾走出了一位“民族的號手”——音樂家任光。7月6日,嵊州市鹿山小學五(6)班的學生來到任光烈士故居參加研學活動。
當天擔任講解的,是不久前在全市范圍內(nèi)選拔出來的剡溪少年說公益小導游,所有的講解詞也由他們自己撰寫。公益小導游李蕭辰講解的是《義勇軍進行曲》部分。他介紹:“任光第一個把《義勇軍進行曲》灌制成了唱片,因此也稱他是國歌的‘第三作者’,對中華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p>
隨著小導游的哼唱,前來參觀的小學生都大聲跟唱起來。嵊州市委宣傳部新時代文明實踐指導中心主任馮波被這一幕深深打動。
1900年11月,任光出生在嵊州一個貧苦家庭,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三,父親是位石匠,母親繅絲補貼家用。任光自幼對民間戲曲、歌謠等有濃厚的興趣,等他進入嵊縣中學時,已會吹銅號、拉二胡、彈風琴、唱民謠,被稱為“小音樂家”。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開明的父親資助任光到法國求學。1928年,任光回國后進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擔當音樂部主任,并在田漢等人的影響下從事進步文化運動。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任光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音樂宣傳。1934年,任光為電影《漁光曲》創(chuàng)作的同名主題曲《漁光曲》,成為家喻戶曉的電影名曲。聶耳將《義勇軍進行曲》歌譜寄回上海,任光組織合唱隊演唱并錄制唱片,這首歌從此傳遍大江南北。
1936年,任光以“前發(fā)”為筆名,創(chuàng)作了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強烈表達了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民誓死收復失地的鋼鐵意志,反映了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因此受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迫害,被迫流亡海外。
1938年的反法西斯侵略運動大會上,任光指揮華僑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很快,他抱著要為抗日救亡盡力的信念回國,在重慶育才學校擔任音樂教師,排練的第一個作品是《黃河大合唱》。
1940年,任光受新四軍軍長葉挺之邀參加新四軍。1941年1月,任光在“皖南事變”突圍戰(zhàn)中壯烈犧牲,用行動做到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用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葉挺將軍稱他是“中國的音樂之星”;聶耳稱他是“我們的導師”;《新華日報》則贊譽他為“民族的號手”。2014年,任光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在養(yǎng)育過任光的嵊州,東前街改造成為城市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這條老街見證了剡城的繁華,留下眾多文化遺存和歷史建筑,任光故居等重要歷史建筑被妥善保護。
修繕后的東前街南側城墻,以老城墻為基,將一塊塊鐫刻著制造日期、數(shù)字符號的“銘文磚”嵌于老磚塊之間。如今的東前街匯聚了小籠包、炒年糕等嵊州特色小吃,掛著色彩斑斕的越劇元素裝飾,文創(chuàng)書店、咖啡茶飲、潮玩零售吸引著熙來攘往的游客。鬧中取靜的任光烈士故居,是這里的精神高地。古城復興的過程中,歷史脈絡的探尋與新型城市化的實踐并行不悖。
2021年,三集廣播劇《音樂家任光》正式發(fā)行。嵊州市委宣傳部有關人士介紹,這部廣播劇在嵊州的中小學播放,從小聽著《義勇軍進行曲》《漁光曲》等旋律長大的孩子,永遠緬懷這位“民族的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