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行——著名作家、詩人黃亞洲一行嵊州采風作品選登③
轉載
張金蘭于 2024/08/30 08:25:04 發(fā)布
IP屬地:未知
來源:嵊州發(fā)布
作者:
6411 閱讀
0 評論
50 點贊
11
鹿門行——著名作家、詩人黃亞洲一行嵊州采風作品選登③
顯示
引言:甲辰盛夏時節(jié) ,著名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黃亞洲攜近二十位作家、詩人、書畫家等前來嵊州采風。夏風烈烈,暑氣蒸蒸,藝術家們熱情卻勝過暑日高溫。去金庭,在羲之墓地虔誠拜謁書圣;到華堂,在宗祠學先賢論書道揮毫潑墨;上貴門,進鹿門書院瞻仰朱熹,學宗風,繼絕學,志在傳承發(fā)揚,有惠社會;到剡城,在嵊州書畫院,與嵊州書畫家們切磋交流畫道書藝;深入鄉(xiāng)村,親身感受嵊州新農村建設新面貌。他們一路行走,一路欣賞嵊州的山山水水、人情風物,并用他們手中的筆,為嵊州留下了豐富的墨寶、優(yōu)秀的詩文。今刊出部分優(yōu)秀作品,以饗讀者。同時,向黃亞洲領銜的藝術家一行致謝。
鹿門行
文|徐迅雷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剡”之嵊州,我來遲了。杭州與嵊州,近在咫尺,我怎么可以比李白杜甫遲來了1200多年!這是“書圣”王羲之晚歲的歸隱之地,這是“夢游天姥”文采璀璨的“浙東唐詩之路”,這是源于“落地唱書”的“越劇之鄉(xiāng)”,心心念念。是的,還有鹿門書院,呂規(guī)叔的靈魂棲息地,在貴門鄉(xiāng),在南山南。畢竟,此刻我來了,在2024年,踩著盛夏火熱的節(jié)點,有了這次鹿門之行。整整850周年前,那是宋淳熙元年(1174),剡中名士呂規(guī)叔(1125-1206),帶來能工巧匠,開山鑿石,就地取材,筑就鹿門書院。硬骨頭的呂規(guī)叔,曾官至監(jiān)察御史,因主戰(zhàn)而得罪秦檜,左遷后無意仕途。因夫人是嵊州人,深知嵊州山水秀美,于是舉家遷至鹿門。最是山水慰藉心靈,然而作為文化人,他想到的是,要在這里建設書院,傳播思想,興盛文化,作育英才。史載“貴門山古稱鹿門山,其時古木參天,野草叢生,時時得聞鹿鳴之聲”,呂規(guī)叔選擇那一片向陽的坡地,建造他心中的書院。疊石為堂,疊書為院。從空中俯瞰,書院是一個巨大的四合院,有著深切的天井。呂規(guī)叔別具匠心,在天井兩側,造出兩個拱券石洞——書院從此別有洞天。入貴門鄉(xiāng)村,聽曾經的呦呦鹿鳴;進鹿門書院,聞遙遠的幽幽書香。我徜徉穿越在古老的氛圍里,耳邊就響起了瑯瑯書聲。童子朗讀的聲音,是人類最美好的聲音之一。鹿門書院不僅學文,而且習武;以武健身,乃是最好的文武雙全。邁出書院后門,登上林木森森的山坡,身旁是寧靜的書院房舍,遠方則是澄碧的南山湖;其間一棵巨大的枯樹,伸開枝干,也站立成獨特的風景——原來大自然才是最浪漫的畫家。“鑿山壘石一朝成,結構精廬三十楹。規(guī)叔東萊曾講學,到今弦誦繼家聲?!币蛴袝?,才有“四方學徒,迭有成造,才彥競起”。在書院建成若干年后,浙東因水災遭遇饑荒,理學家朱熹受命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來到嵊州賑災,訪呂規(guī)叔于鹿門,并在書院講學。呂規(guī)叔之侄呂祖謙,也是南宋理學家、文學家,與朱熹和理學家、文學家張栻齊名,并稱“東南三賢”,他們“三位一體”,都在同一個“朋友群”。朱熹之外,諸多名流也紛紛前來講學傳道,這就是書院的“地心引力”。石泉漱玉,梅墅堆瓊。那時朱熹,以詩推崇呂規(guī)叔:“人道公心似明月,我道明月不如公。明月照夜不照晝,公心晝夜一般同?!彼€拿起如椽大筆,為鹿門題寫了“貴門”二字。原本的鹿門之鄉(xiāng),于是改稱“貴門”。自此,“南山南,貴門貴”——貴門之貴,就貴在山水、貴在人文。書院,是創(chuàng)始于唐代的教育機構。此前在漢代就有“書館”,屬于蒙學、私學。唐武德年間,以讀書治學為務的書院已多。廬山白鹿洞書院、長沙岳麓書院,至今耳熟能詳。宋代共有書院203座,其中北宋不到四分之一,南宋則占四分之三強。史上浙江,更是書院大省。我所在的杭州,鳳凰山上有著名的萬松書院,如今“梁祝故事”的聲名似乎遠超“浙水敷文”——不過我從小就超喜歡的,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后來的書院,亦有名為“精舍”的,西湖邊就有清代阮元所設的詁經精舍,不課舉業(yè),倡為樸學,當年可是杭城“四大書院”之一。古城,是文明的集聚;古村,是歲月的沉淀。與“自古繁華”的錢塘西湖相比,我更佩服古人把書院設在偏遠的鄉(xiāng)村。誰能想到,南宋那時,在“四山為嵊”的鄉(xiāng)村山頭角落,不僅有自然的“鹿門”,也有文化的“貴門”……篳路藍縷,以啟書院,那是何等的文化情懷與教育責任。“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圣賢心”。疏影橫斜,必有暗香浮動?!拔闹巍敝链?,從書院洋溢出來的,就有呂氏的家訓與鄉(xiāng)約?!皡问霞矣枴?,書于秀木,立于道旁,鄉(xiāng)村立刻就美麗了起來。“傳家兩字耕與讀,興家兩字勤與儉”“耕讀、勤儉、公心”的家誨鑄就的家風,薪火相傳。我不禁感慨:好家風才是真正的好“風水”?!暗聵I(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與家訓相比,“呂氏鄉(xiāng)約”更是惠及大眾,功德無量。“隨拍半剩晴空晚,遙看獨釣暖江紅。”漫步在貴門的村莊、田園、溪邊,我清晰地看見:自然的陽光,讓植物生機勃勃;文化的陽光,讓人物勃勃生機……山水是大地之基,萬物是大地之子,文化是大地之魂。我想啊,在那么早,先人就返回鄉(xiāng)村、種植文化——鄉(xiāng)村有了文化魂,從此就不會再有那“鄉(xiāng)下人的悲歌”;今人富裕起來之后,也應回到鄉(xiāng)村,不僅“種生活”,也要“種文化”,反哺和守望文化家園。先入貴門,又進鹿門;未成貴人,皆成書生。在刻著“貴門”二字的深邃的拱券洞下,我們幾位業(yè)余歌唱家,放聲歌唱,聲音穿透的,是那850年的時空。(徐迅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杭州日報》首席評論員)
嵊州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嵊州生活網友情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標注作者及出處有誤、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
